很多学生在论坛中都提到,新闻传播难道不是为了传播事实和追求吗?为何近几年新闻传播呈现出“一个热点掩盖另一个热点”的现象?哪怕是最为理性的新闻评论员也大都跟着热点走,宛若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为何大家忙于跟热点而不是执着于追求?
有人认为是在信息时代,每人手中都有麦克风,每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使得新闻传播从业者更加关注信息的及时性,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缺乏对事实的理性的判断。我们很多新闻评论人都把理性当做对抗“热点转移”的工具,可惜等到事实大白或者还在调查中时,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其他社会热点给转移走了,理性者往往被淹没在热点事件快速消逝带起的尘土中,刚刚张开的口被灌满了灰尘,再评论亦无人听,甚至无人听到了。
我们无法去让每个人都冷静起来理智的说话,因为我们知道情绪是让我们行动的原动力,我们需要愤怒、怜悯、开心等原始的情绪支撑着我们对事件进行批评、提出建议、进行推广。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速度的增加,我们得到的能够挑逗我们情绪的事件也呈几何级数增加。当我们还没有从上一个事件的情绪中走出来的时候,或者刚刚通过评论发泄完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另一个热点又来了,我们的情绪又引导我们关注新的热点。这在传播上表现出“一个热点掩盖另外一个热点”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倒不如说说一个新的情绪替代了旧的情绪而已。当然也有一些新的热点无法掩盖旧的热点的现象,这可以理解为新的热点激发的情绪没有旧的热点激发的情绪大。
比如说这次“三原色幼儿园虐童”事件,作为一个热点,是如此的持久,哪怕是北京驱赶“低✘人口”这样的热点都无法对其有任何的冲击。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刚刚有孩子在幼儿园的媒体从业者,“三原色幼儿园虐童”事件使得他们在事件传播和评论中感同身受,其愤怒情绪甚至转化为长久的焦虑,这种情绪远远大于三百多万“低✘人口”被驱逐的愤怒感。
反应在社会人口中,对幼儿园虐童事件关注的人要远远大于对“低✘人口”关注的人,也就是说“三原色幼儿园虐童事件”带来的社会情绪远远大于“驱逐低端人口事件”带来的社会情绪大。评论网
如果在事件热点转移中,弄清楚关注事件的对象群体的多寡和情绪的大小,就更容易把握事件的热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