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街道打造“湖滨晴雨”工作室取得实效

2019-04-25 14:06

打印 放大 缩小

  “湖滨晴雨”,是杭州西湖新十景之一。在上城区湖滨街道,也有一个“湖滨晴雨”,这是2009年成立的一个问计于民、收集舆情的工作室。取名“湖滨晴雨”,蕴含民情晴雨表的意义,民众在这里反映,政府部门在这里传达政策、服务民生,成为全市乃至全国首个街道(社区)层面促民生平台。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民生”战略,发扬,改善民生,在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民政局等单位的帮助和指导下,湖滨街道于2009年底在整合已有的“社情信息直报点”、“社会舆情信息直报点”、“草根质监站”、“和事佬”等多个单项平台资源,进一步探索民生工作新途径,成立了党政、市民、媒体、社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复合主体型的综合性民生互动平台“湖滨晴雨”工作室,这也是国内首个街道(社区)层面的综合性民生互动平台。该工作室成立后,积极发挥“问计于民、收集、排忧解难、决策参考”作用,努力成为党和政府观察事物的“千里眼”、收集情报的“顺风耳”、服务基层的“直通车”,致力打造经济建设的“显示屏”、社会稳定的“信号灯”、民生发展的“晴雨表”。其主要做法为:

  “湖滨晴雨”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坚持以基层和老百姓的呼声为第一信号,对街道、社区、企业、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与民生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做到主动收集、定期分析。同时明确了“气象台”、“气象站”、“预报员”、“观察员”式的基本组织架构。一年来,工作室成功打造了一支有机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参与、以社会各界代表为中坚力量、以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为牢固塔基的“金字塔”型收集队伍。

  1、打造“1+6”汇集平台。工作室在街道层面建立1个“民情气象台”,由街道党工委兼任台长,并配备1名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人员负责做好信息收集、分析、报送及问题协调等工作;街道下辖6个社区建立“民情气象站”,由社区或主任兼任站长,根据工作室要求开展各种民情收集、反映和政策传递、解答等活动。

  2、组建民情预报员和民情观察员队伍。民情预报员由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12人担纲,主要承担听取意见、反映民情、为民解忧等任务;民情观察员由湖滨地区党代表、代表、政协委员、单位职工、新杭州人、社区居民等不同层面人员共45人组成,主要承担收集民情、服务群众、解疑释惑等任务。民情观察员队伍的成立,让辖区内关心发展、关注民生、热心参与的职工和居民群众找到了抒发的渠道。

  工作室在运作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了8项制度,即领导制度、例会制度、民情分析制度、信息上报制度、难题督办制度、考核制度、表彰制度、档案制度,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促进了平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同时运用三项机制推动民生实现良性循环。

  1、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做好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工作室建立周信息收集上报制度,每周至少确定一个主题,要求民情观察员收集身边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邀请党政界、知识界、媒体界有关人员与社区群众一起走进“湖滨晴雨”工作室,共同探讨即将制订出台的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强与市、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宣讲新出台的政策。如针对全市推行的社区垃圾分类举措,工作室及时组织民情观察员对垃圾分类意义、步骤、方法等先学一步,再由观察员向居民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让社区居民能够理解和支持政府决策,并使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为。

  2、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居民反映的具体民生问题,工作室定期组织召开市、区相关部门参加的民情沟通会、恳谈会,会商分析解决。如在今年庭院改善过程中,工作室与东平巷社区一起推出“问计于民:精品楼道怎么打造?”专题民情收集活动。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工作室召集部门进行解释和具体问题协调处理,居民对此十分满意。积极探索市、区、街道联合督查工作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完善反馈体系,建设快捷、高效的社情反馈载体,做好民情传递的跟踪反馈,确保群众的呼声得到回应。市、区采纳后的社情,也及时反馈给个人。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做实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由于民情观察员是由一些热心公益的居民担任,因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是工作室赖以生存的基础。为此,工作室建立月例会制度,每月下发民情收集要点,增强民情观察员收集、倾听民声的意识和敏感性,引导他们敢于反映问题、善于提出建议。同时,实行积分制度,民情观察员们反映信息即得1分,若被采纳另外获得加分,年终根据积分情况对工作站(民情气象站)和民情观察员进行评比、表彰,对发挥作用不明显的民情观察员进行调整,以保障这支队伍始终充满活力。

  “湖滨晴雨”工作室作为民生互动平台,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搭建基层与党委政府之间互动交流、参与、和谐共建的平台。

  1、虚实结合,扩大影响。加强与媒体的联动。与“杭网议事厅”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与杭州日报、杭州网等媒体加强联系,使工作室的也能通过媒体渠道反映;在湖滨街道主办的《今日湖滨》上开辟专栏,反映“湖滨晴雨”工作室动态和居民建议,将报纸免费分发到地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手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提高工作室影响力。推出“相约星期五,沟通你和我”的“民情观察员活动日”载体,请民情观察员每周五到工作室来交流沟通、互通信息,使工作室成为广大民情观察员之家;通过电话联络、走访民情观察员、到社区“设摊”等形式收集,进一步打响“湖滨晴雨”工作室知名度。

  2、上下畅通,问计于民。今年以来,工作室先后组织了6次大型民情沟通会、恳谈会,邀请市、区、街道职能部门走进“湖滨晴雨”工作室,与民情观察员面对面交流沟通,实现各种信息有效对接,如举行“御街建设大家谈”,让社会各界为南宋御街建设出谋划策。相继开展问计于民活动42次,上报专题信息31篇,涉及“校园安全”、“交通两难”、“房产新政”、“作风建设”、“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为老服务”、“物业管理”、“文明行为”等方面,不仅取得辖区居民对政府职能部门更多理解和支持,也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如针对湖滨地区老龄化问题突出开展“为老服务”问计于民活动后,该街道整合辖区资源推出“百味食堂”,得到老年居民一致称赞。此外,工作室还建立了网络平台,设立社情网上、网下征集信箱,开辟一条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绿色通道”。

  3、大小兼顾,排忧解难。居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是涉及本社区的环境绿化、楼道安全等具体问题,工作室都本着“群众之事无小事”的服务理念进行意见采集、建议征集。对涉及宏观的建议,工作室积极向上反映社情,以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对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工作室及时通过恳谈会和《“湖滨晴雨”工作室民情处置单》等多种形式,将民情观察员反映的具体问题提交区或街道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如该街道长生路12号安装煤气管道从2008年就开始申请,当时燃气公司回复不能安装,通过与市城投集团民情恳谈,经过各方努力,该问题最终得到的解决。

  “湖滨晴雨”工作室作为一项创新性、实践性、探索性工作,既为公共事务的参与、协商提供了平台,又为畅通、改善民生提供了有效支撑。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

  1、集聚民智,多条“金点子”被采纳,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截至2010年10月底,“湖滨晴雨”工作室共收到社情、舆情信息544条,其中大多数上报市区党政领导决策参考,不少涉及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金点子”被市、区有关职能部门采纳。如民情观察员反映御街牌坊匾额题款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与南宋御街历史文化不符,对此市、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了修整。另外,民情观察员提出希望中山路上建造孙中山的塑像,以提升文化底蕴,如今也得到落实。

  2、倾听民声,多项难题获解决,为民排忧解难落到实处。在收集到的544条民情舆情信息中,有近三分之一属于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此该街道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协商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如,由于该街道位于老城区,时常有居民反映水、电、气等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不到位,针对这一情况邀请市城投集团及市公交集团、市水业集团和市燃气集团的负责人走进“湖滨晴雨”工作室,召开“公共交通(服务)民情恳谈会”,就公交、供水、供气等民生问题进行服务对接和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市城投集团各部门立即到现场进行勘察,能够整改的马上整改,难以办到的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3、探索之路,社会各界同关注,促民生彰显社会效益。“湖滨晴雨”工作室在筹建和运作过程中,一直受到市、区两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也引起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调研组近日在考察杭州市促民生重点项目时,对“湖滨晴雨”工作室以促民生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钱江晚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等媒体分别以“杭州成立首家促民生社区平台”、“湖滨晴雨,映照百姓喜怒哀乐”等为题,对“湖滨晴雨”工作室进行报道,网易、腾迅、新浪等国内知名新闻网站进行转载。南开大学、体育评论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先后到“湖滨晴雨”工作室进行调研,称赞“湖滨晴雨”工作室以促民生新机制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值得全国推广,并建议申报国家级地方政府创新奖。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