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良心”

2019-04-28 10:13

打印 放大 缩小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新闻记者,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很多人都可能变成瞎子和聋子,除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晓。

  在2013年“记者节”的前夕,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写记者、评记者的书。这本书的奇特之处,不是它的厚度,而是它的深度,不是它的角度,而是它的力度,不是单纯作为某一个人辉煌业绩的记述,而是作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来研究。这本书的名字叫作《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作者是石家庄学院副教授褚亚玲和青年学者刘锋。他们在采访过程中,河北省委宣传部一位老领导斩钉截铁地说:“储瑞耕如果不成功,天理不容!”

  什么叫“社会”?在现代意义上,社会是指人们为了共同生活、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目标联盟。什么叫“良心”?良心是指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社会是大家的,良心是自己的。有良心则有助于社会,没良心则有害于社会。所以只有那些有良心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的脊梁和动力。

  总体而言,新闻工作者是这个社会上最有良心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现实生活中最新鲜、最火热、最真实的信息和最前沿、最中肯、最重要的思想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担当着道义的记者总是奋不顾身,一跃而起,在枪林弹雨中彰显良心,报效社会。

  储瑞耕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中国当代的新闻界、杂文界和评论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储瑞耕。他是中国第一家省级杂文组织河北省杂文学会的创始人(1983年),他是中国第一家《杂文报》的创始人(19841987年),评论网他是《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中国首届新闻名专栏)连续20年的主笔(19882008年);他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韬奋新闻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他的笔下,已经流淌出5000万的文字。这些经历和业绩,在全国新闻界和评论界,都屈指可数。如今,他人已退休,但心没有休,笔没有休。

  我和储瑞耕是多年的朋友,1984年《杂文报》创办之初,他就来我们滦南县“传经布道”。接着,又为我们县的几位作者,编发了杂文专版,并鼓励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杂文学会。30年来,我对储瑞耕的印象,也经历了三个过程。最初是羡慕和崇拜,觉得这个人太有才太有力太成功了。以后是怀疑和担心,怀疑他的处世风格,担心他的前途。现在是理解和佩服,理解他的良心和甘苦,佩服他的无私和伟大。

  《储瑞耕评传》所展示的社会良心,也是当今时代中国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良心,这种“社会良心”需要凝聚和实践。读过书后我感到,这种良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看透了社会。谁都知道,批评难,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顽疾。而储瑞耕却一连40年,始终站在批评的前沿。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干部,他的批评几乎无所不及。但回过头来看,储瑞耕那么多的批评文章,却没有一篇给社会设阻和添乱。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大量的调查研究,致使他把这个社会的法律、政策、矛盾、问题和各方利益,都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话说的很准,理讲的很透。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慈爱仁心,针砭有度,治病救人。

  其二是为社会呐喊。或者说,是为弱势者呐喊。虽然从法律上讲,我们这个社会人人平等。但到了现实中,却会出现很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这本评传的第十一章中,专门介绍了储瑞耕“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当得知一个村干部欺压百姓时,储瑞耕来到这个村,指着那个村干部的鼻子问:“你是党还是?”储瑞耕说:“我不可能普救天下,但决不容忍欺压百姓。”他手中的笔,也成为问法、问政、问责、问怨的有力武器。

  其三是放下了自己。我常常接到的名片,上边都有一大堆的官衔。而储瑞耕的名片,只写着“杂文评论写作者、新闻传媒工作者”。这些年我一直在猜测,储瑞耕是什么官衔?为什么许多人都得到提拔而他却没有荣升?现在明白了,储瑞耕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写作和良心上。别人急的事,他不急;别人想的招,他不想;别人跑的官,他不跑。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

  其四是高尚的追求。储瑞耕经常引用美国家、发明家富兰克林的一句话:“若你希望死后仍不被人们遗忘,那么就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他自己所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人生。一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读过《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后说:“一生的辉煌和精彩,一本书固然无法尽现。但这些文字,足以让后人触摸到高尚的灵魂。”储瑞耕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注定要给这个社会留下东西的人。

  如果没有了啄木鸟,大森林怎么办?储瑞耕是河北新闻队伍的典范,也是中国记者的光荣。“瑞智方成器,耕耘自有功。”(高占祥题)历史忘不了储瑞耕,也忘不了每一个拥有“社会良心”的媒体精英。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