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京举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作为专题报告被蓝皮书收录,该报告对2015年中国互联网舆情进行了全面分析,充分勾勒舆情版图,记录网络治理,建言凝聚共识。
《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覆盖时段(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内的500件舆情热点事件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官民关系、贫富差距、医患矛盾、权益纠纷等社会矛盾依然是舆情压力的重要来源。从舆情压力值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广东和北京依然位居舆情压力榜前两位。受1?2哈尔滨仓库火灾、庆安枪击事件和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影响,黑龙江天津舆情压力指数有较大幅度增加。评论网
从舆情压力的职能部门分布可以看出。公安依然负面舆情事件最多。校园舆情高发,校园暴力,高考和招生负面舆情。受波动和经济下行影响,证监会、央行等财税金贸部门舆情压力陡增。调整、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等政策引发热议,人社部一次次站到风口浪尖。
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特别是拥有月活跃用户6.5亿的微信,成为社会的新引擎。而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的兴起,促使50后、60后等在经济以及社会资源上占优势地位的“前网络一代”快速介入到互联网的浪潮中。
2009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对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时至今日,互联网对社会的议程设置影响更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互联网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可以明确源发于“两微一端”的有64件,占12.8%。
《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微信公众号相关数据进行了长期监测,按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政务机构、企业、个人意见领袖、行业自媒体对微信号进行分类,设计微信影响力指标,选取各类别总计500个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作为样本进行分类研究。
研究发现,针对改革、等时政相关话题,意见领袖的讨论数量较多;而媒体更侧重讨论改革、反腐议题,对自由、等关键词较少涉及;政务账号更强调法治和民生。意见领袖群体的日均微信推送只有0.6篇,在账号分类中平均传播力最低,但点赞数与阅读数的比值达1.10%,在各类中领先,说明其受众的互动意愿最强。
《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伴随微博大V式微和网络社群趋于活跃,网络中“广场式”的鼎沸之议减少,“沙龙式”的社群对话增多。这标志着社会各群体真实的利益博弈在互联网上聚合成体,也表明网络内容供应在技术细分之下,公众生活偏好的凝结。今后互联网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点,要从前几年的微博大V转向网络社群。在某种程度上,大V是“毛”,网络社群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场的社群利益冲突将盖过“意见领袖”的口舌之争。
与此同时,2015年内,因警媒关系、医患关系而兴起的职业群体,医护从业者职业群体不断在网上发声,让网络从少数能言善辩的人掌握话语权,还原为社会各阶层趋于均衡的利益表达。网络越来越显示出分层的状态,在不少公共议题上,难以再泛泛而论的整体反馈,更需要细分社会各阶层对公共议题的诉求和感受。打造“职业共同体”需要用制度和法治为利益诉求建立规则,在各方利益博弈中推动社会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