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法定“脱欧日”(3月29日)只剩下不到一周时间,英国仍然确定不了是“脱”还是“不脱”。23日,近百万反对“脱欧”的民众走上街头,要求举行第二次公投。
近三年来,由公投确定的英国“脱欧”沿着程序政治确定的路线前行,但整个剧情却是一幕接一幕的混乱场景。这个曾经铸造了现代西方政治程序基础的西方大国,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难以自拔的泥坑。
特雷莎·梅将当前的困局归咎于程序政治的重要一环——英国议会。她抱怨议员们“不作为”,拒绝批准她与欧盟达成的协议草案,并要求欧盟将英国脱欧时间延长至6月30日。欧盟的议员们同样也用政治程序接连怼回英国的要求。
眼下,让特雷莎·梅首相更头痛的是,反对“脱欧”的民意不断凝聚并形成了一股足以动摇其执政地位的力量。据英国《卫报》报道,截至目前,在英国议会网站上签署请愿书,呼吁政府撤回“脱欧”决定、支持继续留在欧盟的人数已经接近500万,打破了英国的网上签名纪录。
英国还会不会再搞一场公投?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人们更关注的是英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是否有能力走出这个深坑?
当年投票的那一刻,很多英国人觉得那不过是履行了一个民主的程序,而且那是一个从来都没出过什么大错的程序。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他们的生活、工作的前景却走向了一片迷茫之中。
“脱欧”是定下来了,民意却愈加散乱。老百姓开始被纠缠不清的脱欧争议和不确定性所困扰,政府更是无法专注于解决交通、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问题。“脱欧”不是一味强身健体的灵丹,却成了加剧体力衰退的错方。一旦恢复英欧之间的关税,民众生活将受到很大影响。英国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可能会停止,外汇流通和交易的规则会发生变化,航空公司可能会被迫关闭航线,食品和药品会短缺。连手纸都有可能涨价,因为英国根本不生产那个东西。甚至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在20年后也会不保,被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取代。
一些英国人之所以当时做出支持脱欧的选择,只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全球化,更不愿意让欧洲的邻国沾英国的光。现在他们突然意识到,逆全球化、区域化而行,武断地让一个已经与世界、与欧洲深度融合的英国“独身而居”,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英国的政治精英声称这样可以更好地拥抱全球化,实际上那不是为了给英国脸上涂脂抹粉罢了。
在英国的政治体系中,脱欧也演变成了各派之间激烈博弈的政治战场。至于脱欧是一个正确还是错误的决定,究竟对国家是有利还是不利,对人民是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怎么才能借这一话题为本党或本派积聚选票和人气。
从政治程序看,英国脱欧公投是民主的,欧盟与英国谈判所依据的政治程序同样也是民主的。英国的议员们不会让特雷莎·梅的计划如期实行,欧盟的议员同样也不会让英国不脱掉一身皮就轻易脱欧。但是,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与国际环境中,这样的政治程序“导演”出的却是一场多输的游戏。
过去数百年间,英国的扩张从英伦三岛积聚能量,不断向全球铺开,形成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日不落帝国,并对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过去70年来,英国却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加速撤退的进程之中,直到今天它试图从欧洲退缩至“发迹”的原点。这个生于全球化又衰于全球化的大国的变化轨迹,已经成为今天我们审视全球化下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的重要参照。(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