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互保到相互宝:挫折下的探索

2019-05-22 17:42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此,我们有了一毛钱关系。体育评论”这是相互保推广文案里的线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相互保险产品——“相互保”,芝麻分650分及以上、60 岁以下蚂蚁会员无需交费就能加入其中,获得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额度的大病保障,覆盖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产品采用后收费模式,即发生理赔事件时再向会员收费,每个理赔事件的分摊上限为1毛钱。

  这“一毛钱”的快速吸纳了2000万人投保。然而,就在人们感慨又一款现象级产品问世时,11月27日,“相互保”合作运营方信美相互发布公告称,受监管部门约谈,指出其推出的“相互保”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停止销售“相互保”保险产品。

  “相互保“全名是”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呈现为一种新型保险形态——0元加入,先享后钱;一人生病、万人共济。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相互机制下,保险的这一特性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用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的话说,相互保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搭建了一个普惠、透明、便捷的平台,让保险回归本源。

  具体来说,凡是芝麻分650以上,满足健康条件,就能0元加入;按照年龄,分为40岁前、40~59岁两档,患重疾重病分别赔偿30万元和10万元,在此基础上平台加收10%管理费;赔偿费来自全员分摊,最少330万用户项目才成立,所以单笔赔付分摊到每个人(30+30*10%)/330万=1毛钱。

  至于管理费,曾卓的解释是,与其他商业保险不同,相互保没有代理人和股东的成本,且属于保监会范围的免税产品,所以管理费相对较低,基于长期健康运营的数据,以及参考相关公益组织的数据,最终确定管理费为10%。

  据相互保方面介绍,其机制流程设置得较为完整:首先,每个成员在提交理赔申请材料时都必须声明其真实性;其次,信美相互会对成员上传的各项资料进行慎重的调查和审核;再次,所有的理赔案件都会在保证用户隐私的情况下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对于公示中有异议的案件会进行补充调查后再次公示,证据确凿的也会依法进行追偿。

  由于门槛低,这次实现了对重疾保险的一次大普及。“一键加入”的简单设置,以及“一毛钱”的低价预期,使参保人数9天破1000万,41天达2000万,已经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寿险企业一年的获客量,而且是在推广成本极低的情况下。

  中国保险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与国外百分之二三十的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同,在认为自身发生重大疾病风险大的情况下,82.1%仍然没有购买商业保险;普通人中,47.8%认为有必要购买大病商业保险,但是线%。究其原因,认为贵、看不懂、难选择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据调研,加入相互保的用户中,62.5%没有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障,有38.34%的用户表示,在社保之外,他们愿意为商业保障年付费金额为300元左右,年付费金额300~1000元的用户占38.89%,而1000元以上的占25.77%。

  显然这部分用户正是相互保带来的增量。有专家分析,相互保之所以可以后付费,也是基于其大量底层技术,因为支付宝普及且绑定银行账户,可以做到直接扣款,所以才有可能做到。此外,芝麻信用多年积累的信用数据也有力保证了后付费模式,保证用户在发生风险时愿意承担这笔费用。

  从保险产品的角度来看,相互保险缺乏增资渠道,稳定性不足,而且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容易吸引短期的长尾客户。而且,相互保险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健康险,市场占比较为有限。对于管理费的征收方式,也有声音质疑平台方会倾向于多赔付以便多得收入。

  有专家指出,“相互保”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风险分类的问题。不同人群罹患重疾的概率相差巨大,如果不分类,或分类不足,且会员彼此不认识,没有共识,就会造成不公平,最终导致低风险人群退出,以至于分摊成本越来越高。

  由于合规问题,支付宝发布通知称,从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点起,“相互保”将升级为“相互宝”。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分摊费用从不设上限变成2019年最高分摊188元,如有多出部分全部由蚂蚁金服承担;管理费从原来的10%下降到8%;未来如果“相互宝”的参与人数低于330万,计划也不会立刻解散,会继续为用户提供一年的大病保障。

  第四,由于性质改变,相互宝对投保人多了一个限制条件:未向任何互助组织、慈善机构申请过疾病救助或募捐。也就说如果之前通过水滴筹、轻松筹等方式申请过疾病救助或募捐的人,是无法投保的,这与老版有较大区别。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认为,网络互助计划投入成本低,一旦大量存在较高患病风险的人加入互助计划,加入的人越多则可能发生的“互助”就越多,没有患病的会员要平摊的费用也会越来越多,危及平台的赔付能力。网络互助计划属于“类保险”,但不是保险产品,不受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要谨慎参与。

  还有业内人士更进一步,认为抛开单纯的产品成败,应当看到,互联网巨头进入保险行业,它的核心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数据驱动能力和社交引流能力,导致保险产品的购买场景和行为发生改变,在销售端的这一巨变对于传统保险思维来说是颠覆性的。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