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展览电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电影

2019-08-04 12:16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3年,董冰峰凭借提案《展览电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电影》获得“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2018年12月,此书正式出版发行。

  移动影像的发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议题之一。从1980年代围绕“录像艺术”与“独立电影”等术语的讨论开场,到1990年代发展起来的装置手段及由之而来的跨学科的影像的产生,到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合法化之后,影像作品在双年展和公众话语中的盛行。通过探讨诸如冯梦波、杨福东等艺术家的作品和贾樟柯、王小帅等电影人的创作,作者展示了一度各自为营的生产与呈现系统之间日益交融的关系,而相似的情形也同时发生在西方。评委会肯定董冰峰的提案,他讨论的媒介再现了21世纪中国生活之种种现实,在忽视时间性艺术的中国市场语境中逆流而上,这一关注及时有效,将同时吸引中外读者。

  电影(Film)何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Chinese Art)表现的母题?或问,“展览电影”(Cinema of Exhibition)何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展览的主题或形态?

  进一步而言,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为何?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艺术领域之间的必要性关联与互动有何种的历史演变和关键议题?又或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中国电影史”与中国当代艺术“本土性”问题交错共生?

  董冰峰在书中试图对上述议题做出历史性的梳理和观察,并借此回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危机和未来可能。在此次昊美术馆对谈中,董冰峰将与艺术家杨福东、策展人孙啟栋一同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电影”展开讨论。

  董冰峰,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

  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被誉为目前中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从九十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其作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曾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多个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2004年入选纽约古根海姆当代艺术奖,成为继蔡国强、黄永砯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孙啟栋,2014年起担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自2012年起,孙啟栋为众多期刊撰写艺术和文化批评,探讨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过去五年,他策划许多当代艺术的群展,评论网包括:持续终点(2018),绿光终将消失(2015),非形象(2015)等。其中,非形象展示了徐震、杨振中、张恩利、郑国谷等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另外,他也策划了许多艺术家的重要的回顾展以及个展,包括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施勇、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等。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