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丨中国经济:不搞短期刺激 定力何在?把握长期大势 信心何来?

2019-08-15 13:32

打印 放大 缩小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上半年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同时,会议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短期怎么干,长期怎么看?

  央视财经评论员 马光远:一般情况下,中国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想两条路,第一个是刺激的道路,第二个是改革的道路。

  所以,这次大家的关注点,是不把房地产作为一个短期刺激的手段。在过去,当中国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房地产有时作为稳经济的工具来用。房地产领域的人也经常会说,当中国经济往下走的时候,政策就会放松。

  这一次,我们看到会议给出了明确的信号。在当前风险挑战加大的情况下,要稳定,要分析中国经济的红利和新增长点,但不搞刺激的手段。所以,这次大家应该看到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而是整体的经济工作的思路。

  思路是什么?释放的信号是什么?稳定预期的关键在哪里?在我看来,就是释放改革的信号。所以,这次会议,首当其冲讲的是下半年工作的原则。应对各种各样挑战的原则是什么?是通过供给侧改革,通过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体育评论稳定大家的预期,这是最关键的。

  下一步,下半年整个经济工作的基调跟刺激无关。长期的举措,就是释放坚持改革开放的预期,才能把所有的事办好。

  财经评论员 万喆:过去,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状况下,比较传统的促进增长的做法,可能就是房地产加铁公基;。

  这一次局会议提出来的思路,基本上改变了过去的结构,变成了制造业加新基建、加补短板的工程。

  其中,制造业在这一次会议里面提到非常多,说的话都非常关键。包括要增加制造业未来的投资,解决制造业、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以及打造新的产业链、产业基地。

  在新的基建,以及补短板的工程基建这一块,跟民生紧密关联。比如,城市停车场、老旧小区的改造,水果、蔬菜冷链的建设,着眼于保民生、促需求、扩市场的工作。

  这种结构性改革,把过去硬性靠政府拉动的需求,转向靠市场化、民生化以消费为主要导向的需求拉动。

  首先是我们一直着力强调的消费。过去,消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短期的事,很多政策短期见效以后,又用新的政策来刺激。而这次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来扩大消费,这意味着什么?下一步我们把消费作为一个着力点,打通过去阻碍消费扩大的体制性和不合理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可以说新消费是一驾新的马车。

  第二是制造业。上半年,中国有一个数字不太好,从趋势来看,制造业投资往下走的趋势整体没有改变,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制造业投资的潜力非常大,所以新制造也是一驾马车。

  第三驾马车是城镇化。这也是会议特别强调的,要加快重大战略实施步伐,提升城市群的功能。新消费、新制造、新城镇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红利。

  财经评论员 万喆:从外部来看,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实际上是国家结构性改革,以及实力的竞争在加剧。

  而从国内来看,又要稳增长、稳物价、保民生,看起来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但主要矛盾,在十九大报告里面讲得很清楚,还是不平衡、不充分。

  解决这样一个主要矛盾,我们的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觉得,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是现在最重要的事,从上至下,每一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共识。第二,从市场来看,经济韧性比较好,潜在需求相当旺盛。这一次局会议也提到,要用改革的办法来促进消费,这实际上是一种有长远眼光的做法。

  我对中国经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变化缺乏准备和应对。比如说,过去四十年,产业的基础、财富的机会每十年都会变化。有些产业过去十年发展很好,但是十年以后,它的机会没了。

  按照过去的思路再来搞发展,是没有出路的。我认为一些产业、企业出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用过去的办法,因为中国经济变了。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命题,是讲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中国的企业、专家、老百姓一定要研究。企业对自身未来、行业未来的判断,要有大变局的观念,如果你抛弃过去的思路,再做新的事,你会发现危险变成了机遇,所以要主动应对变局,占据战略上的主动,才是最关键的。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