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经济学教授:你办的健身卡为何几乎浪费了?

2019-05-03 10:13

打印 放大 缩小

  也许很多个瞬间都能给你这种生活的暴击。比如朋友圈里刷屏的《毕业两年我是如何做到年入百万的》;父母发给你的相亲信息,对方的要求月入2万,有房有车;你没事找事去看了看房价,发现自己离买下一套房也就差了100年。

  你曾经觉得每个月拿8000的薪水,能够自给自足已经很好了,现在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到处都是这样的焦虑——“刚毕业年薪才10万,还有前途吗”,“年薪10万,女朋友嫌弃要分手怎么办”。

  到底有多穷,你也不知道,你只是经常感觉自己被掏空,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哪怕平时你最信奉的是马云,这会也要怀疑他说过的那句话——“钱是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东西”。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觉得,年薪10万是一个很低的收入。但其实这份收入放到全中国来看,根本不低,甚至年薪10万都可以算是“有钱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2597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36396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3432元。

  2018年12月1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上,采冰者每天要在冰面上工作10-12个小时,一个近20天的采冰季,每人能收入近万元。但并不是一直都有这样工作机会/视觉中国

  如果你是税后月薪8000,那就接近年薪10万,这个收入几乎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倍。

  很多人也许会说,“税后月薪8000,在北京能活?你在开玩笑吗?!”但即便是在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北京,税后月薪8000这个收入也不算低。

  2017年,北京市中高收入的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71451元,也就是每个月接近6000。如果你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能达到8000,那么在北京就已经是前40%的中高收入群体了。

  要注意,统计局数据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指工资收入,还包括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像很多人投资买股票、开小店、业余搬砖等赚的钱,都算在了里面。如果仅仅按工资来看,月入8000在北京也是不低的水平。

  此外,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的收入呈偏态分布,顶部少数极富者会将平均收入水平拉高,那么你的收入排名其实还会更高。

  顺便说一句,北京市可支配收入最高的20%家庭,2017年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是116018元。你不妨拿着自己去年的税后工资粗略比一比,自己是否接近这个数字。

  如果你是一个研究生刚毕业、初出茅庐的码农或者金融民工,去年工资税后拿到了20万,请不要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底端,你真的赚得比大多数人都多。

  2018年7月27日,杭州,我们熟悉的表情包“汪蛋”,作者白天是银行里的上班族,晚上回家抽空画画,既给生活增加乐趣,也获得一份额外收入/视觉中国

  换到武汉这样的二线省会城市就更不用说了。2017年武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每月3617元,位于武汉收入最顶端2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342元/月,月薪8000在武汉是绝对的食物链顶端。

  如果你对自己突然跻身有钱人行列还感到有点不适应,那再举个更直观点的例子吧:走到江汉路或者户部巷,你几乎可以进随便任何一家饭店点菜的时候不看价钱,如果你吃不起,那这条街上绝大多数的人也都吃不起。

  2018年11月25日,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一个月薪8000的人来这里逛街,完全不用太有压力/视觉中国

  再想一下,如果你是在湖北黄冈这样的三线的工资说出去,绝对不会担心找不到对象,也不会不敢去本城的高端消费场所,因为这个收入在黄冈市已经是绝对顶尖的水平了。

  2017年,黄冈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884元,而你干4个月就相当于别人干一年的收入。就算网上再怎么说月薪8000很低,也挡不了你是有钱人的事实。

  因为人们对自己收入的高低,往往不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界限来判断,超过8000就是有钱,低于8000就是没钱。到底有钱没钱,其实要看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收入怎么样。

  比如一个201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如果来到石家庄工作,发现周围的人平均薪资还不到7000元,那他的月薪8000当然还不错。

  2012年02月25日,武汉,湖北省大型校园人才招聘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举办/视觉中国

  可是如果再看一下自己同期的毕业生,签约月薪平均值为8644.51元,52.33%的同学签约月薪都超过了8000元,跟薪资更高的同学比起来,他的收入只能算一般了。

  2012年2月16日,辽宁丹东,一名男子在鸭绿江中捞“鱼虫”。每公斤鱼虫售价约为4元,一个人每天早上可捞到15公斤左右,每月可赚1000多元。赚的多不多,还要看跟周围人的比较/视觉中国

  假如给你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你月薪5万,周边朋友月薪50万,第二个是你月薪1万,周边朋友月薪5000,你选择哪一个?

  因为你判断工资的高低,并不是看自己拿多少,而是看和周边人比较的结果如何,在行为经济学中,这就是“参照点依赖”。

  在行为经济学看来,人本来就不是绝对理性的,也无法获得一件事的全部信息,选择参照点是很正常的。

  2009年1月26日,长春市重庆路上某奢侈品包的橱窗。要想知道哪一款值得买,人们通常会参照它旁边几款的定价,这也是行为经济学所说的“参照点依赖”/视觉中国

  比如,你很容易看到网上一些年纪轻轻就年入百万的故事,如果你孜孜不倦地跟这样的“人生赢家”进行对比,就很容易觉得自己很垃圾。

  2016年纽约大学的一份研究就发现,随着人们信息范围的扩大,那些“远方的陌生人”也会被我们纳入比较的范围中。

  你以前的比较可能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他月薪8000而我只有6000,现在的比较却可能是,同样是25岁,为什么他年入百万我却只有月薪6000。

  2014年12月9日,北京,农民工离开建筑工地。跟同村没有外出打工的人比起来,农民工虽然辛苦,但也更积极,因为他们很少会跟都市白领进行比较/视觉中国

  而且,社交网络上人们更倾向于把正面的信息传递出来,当你痴迷于这种比较时,也会对自我认识产生影响,通常还是负面的。

  所以你的穷可能不是真的穷,而是周围的人都太厉害了。想要让自己变得幸福起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结交几个穷朋友。

  很多人即便工资涨了,依然存不下钱,该月光还是月光,该穷还是穷,只不过由显性贫困人口变成了隐性贫困人口,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的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对数相关,有钱人也有烦恼。评论网举例来说,你以前工资从5000涨到1万会让你兴奋半年,现在要从1万涨到2万才能给你同样的幸福感。

  花钱也是如此。没钱的时候你只想要吹风机,有钱了之后你就会想要2000块的吹风机。更何况商家还有更厉害的促销手段引诱你,比如双十一通通半价,你会不会跟着抢购?

  多伦多大学就做过这么一项实验,他们在学校里放了一个糖果售卖机,不促销两周能卖出去83罐,贴上“降价1/3”和“有1/3的概率抽中免单”的促销广告后,销量陡增到了204罐,促销一结束销量又重回81罐。

  这说明很多人原本并不想买糖果,但看到了促销和免单奖励,掉进了商家的陷阱:误把促销的优惠额当成了自己的钱,不花掉就感觉自己没占到便宜吃亏了,这就涉及到了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损失厌恶”。

  2015年12月13日,浙江杭州一家超市连续三天五折优惠促销最后晚上,超市内众多货架上的商品都被抢光 / 视觉中国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性决策,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博导、百人计划研究员戴俊毅老师,他在欧美求学10年,潜心研究行为决策科学,精心策划推出了这门让你少花冤枉钱的经济学课。

  戴俊毅老师拥有物理学学士、统计学硕士和心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师从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Jerome Busemeyer教授。多篇研究成果发布在心理学国际核心期刊上,包括《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总论》、《心理评价》等。

  一次两次的冲动消费,可能只是一时脑热。如果长年累月攒不下钱、透支信用卡,还有拖延症,你可能就需要反思了。

  当然,你不是完全没救了,很多年轻人跟你一样,常常误判自己的经济状况,在很多冲动的行为后后悔、痛苦,甚至失控。

  传统经济学里有个非常经典的假设,人都是绝对理性的,花钱之前一定会搜集各种信息、权衡利弊,实现自己长期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做不到。去超市买个面包,根本不会研究清楚所有的配料表;想要买套房子,根本不可能研究清楚所有楼盘,因为搜集、筛选信息需要成本……尤其是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比如双十一抢购,我们做的很多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学行为经济学,首先是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自己非理性经济行为的根源,第二步,才能学会掌控它。

  我们这门行为经济学课紧紧围绕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解析了各种冲动、盲目、不理智的消费心理,提出简单、易操作的解决方案。

  跟着心理学家学习行为经济学,花一门课的钱学两门课的知识。从理性消费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会了如何理性决策,是为了以后省更一大笔钱。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