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获准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今年新增的招生专业有:国际卓越工程师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新专业精细化工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生物工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界领袖,我校今年新开设了国际卓越工程师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包括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四个国家特色专业。
2019年招生总计划为4155名,与去年持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理科计划;在北京、河北、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有文科计划;上海市、浙江省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不区分文理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锁定新浪网教育频道,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新浪2019《高考大讲堂》。今天做客我们访谈间的是来自于华东理工大学招办主任吴辉老师,吴主任您好。
吴辉: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建校,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华东理工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已经由建校初期比较单一的化工相关专业逐渐演化为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机械装备与制造、过程工业自动化控制、制药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主体,向生命健康、环境安全、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节能环保、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等不同门类的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形成了学校的综合优势。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内,你有许多机会接触到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等著名人士。学校已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素质优良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13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学者)2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项目)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室与研究所26个、上海市人文社科智库(基地)3个,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线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校与学科的科学定位,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重大创新和技术开发,探索出了具有华理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移”的大科研体系。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吴辉:2019年我校招生总计划为4155名,与去年持平。招生类别包括了本科一批(文理科,部分省市一本、二本合并为本科普通批,浙江省按普通类专业投档)、艺术类、自主招生、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班、民族班、华侨港澳台学生等。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理科计划;在北京、河北、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有文科计划;上海市、浙江省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不区分文理科。
吴辉:今年招生政策继续保持稳定。2019年我校在招生时将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批次的投档模式和相关政策,确定调档比例。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其中在一本批次(一本、二本合并的省份为本科普通批次)录取时,在学校投档范围内的考生,只要专业服从调剂且体检不受限制,就会被我校录取,决不会退档。
我校参照由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制定学校各专业(类)的体检限制要求,公布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上,考生及家长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予以关注。
在专业录取方面,在学校调档线内,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考生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专业级差分,鼓励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绩填报专业志愿。
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我校各招生专业(类)的高考选考科目范围以相关省级招办公布的为准。考生在填报高考专业志愿时,本人选报的3门高考选考科目中至少有1门必须符合高考专业志愿对高考选考科目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材料的使用办法详见《华东理工大学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
我校的各项招生政策均以《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本科招生章程》为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和我校本科招生网都有公布,请各位考生及家长上网查询。
吴辉:2019年我校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在一本批次(本科普通批次、浙江省按普通类专业投档),有50个专业按照18个专业类招生,其余专业按专业进行招生。在其他批次或特殊类型批次录取时,按照专业进行招生。各招生专业(类)名称以各省级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中的专业名称为准,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也会公布。
今年新增的招生专业包括:国际卓越工程师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新专业精细化工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生物工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精细化工专业为国家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专业,源于华东理工大学1952年建校时的5个本科专业之一染料与中间体工学,是华东理工大学最强的专业之一,本科生就业率近年均保持在98%以上,先后培养了5位两院院士,优势与特色鲜明。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培养创新性、交叉复合人才的模式,经过对传统专业的升级形成了目前的“精细化工”专业。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借助FERINGA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11”引智基地、教育部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宽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精细化工专门人才。专业在新型电子材料及其器件化、新型能源、信息存储技术、精准医学、生物医药、军工材料、环境催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形成特色。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瞄准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以自然智能和机器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从而实现机器感知、智能信息处理和自主决策。本专业瞄准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研究院,致力于培养在智能制造、自主无人系统、人机混合智能等领域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同时,本专业注重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2+2”、“3+1”等多模式合作,采取学分互认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
今年新增了中外合作办学生物工程专业,与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合作,首次面向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江西、山东等省份开展招生,招生名额30名。本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和勃兰登堡工业大合举办,培养具备坚实的外语和专业基础,严谨、独立的逻辑思维和自由创新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高效的交流沟通能力,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项目学生第1学期至第5学期在华东理工大学就读。第6至第8学期,学生自愿申请,通过择优选拔后赴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进行专业学习。学生完成双方高校的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后获得中方生物工程工学学位和德方生物技术理学书。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界领袖,我校今年新开设了国际卓越工程师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包括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四个国家特色专业。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FGL联盟),由华东理工大学与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共同创建。学院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优质资源,融合中法双方人才培养优势,实现卓越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界领袖。华东理工大学与法国FGL联盟已有10余年的合作基础,双方已举办四届中法教育与科技研讨会,已有150多名学生参加中法工程师联合教育项目(FGL“3+3”项目),2013年该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中法双方联合制订培养方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法语零基础起步,通过1200学时的强化学习,达到TCF/TEF考试B2以上水平。学习期间,法国教师来华授课,承担三分之一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英法双语授课。第1-8学期中方学费标准为5000元人民币/学年•生。若第7-8学期赴法学习,法方学费标准为3000欧元/学年•生(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按各个学校规定收取。同时,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及资助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在第四年,满足法方入学标准的学生,择优前往法国FGL联盟的工程师学校就读。第四年结束,达到本科毕业要求者,可获得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书。第六年结束,达到法国工程师毕业要求者,可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颁发的工程师文凭。同时达到工程硕士毕业要求者,可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毕业证书和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我校第一个全英语授课试点专业,所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均用英语教授。同学们填报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关注。
主持人:新增的这些专业,如果有考生感兴趣的可以去我们的官网做更详细的了解。在您看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结合学校本身能到家长和考生一些建议吧?
吴辉:如何选择专业确实是因人而异,这其中包括兴趣爱好、家庭期望、体育评论亲朋好友的影响因素等等,均可能作为参考因素。
但是就我的建议而言,首先肯定是要有兴趣或者是潜在的兴趣,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再结合分数来填报专业,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考生有一个误区就是根据自己的考分来填报与这个分数对应的专业,而比较少的关注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这是比较盲目的,因为按这种方式填报志愿,录取的专业未必适合考生本人。如果考生对未来从事什么行业还不确定话,那就选择一些基础性、可拓展的专业。专业的填报是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
另外一点,考生选择专业应该尽量选择每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汇聚了一所高校的师资和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我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一流学科。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培育)是国家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应用化学、材料学、发酵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药学、社会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我校有12个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工作、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设立,既体现了我校在专业建设上的优势地位,同时也对我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家可以关注。还有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国家战略急需的新兴专业等均可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予以考虑。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3月份更新的数据显示,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是进入全球前1%行列的学科。我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行列。”。通常情况下,某校某学科ESI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实际排名相当于位列学术界“500强”、甚至百强,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
学校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领袖气质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将“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吴辉:我校着力构建研究型、人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主辅修复合人才培养”、“微专业”等,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个人竞争力。在大类招生情况下,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与爱好,一、二年级期间在不同大类间进行双向选择转专业。
学校构建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4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线上线下结合,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推进专业大类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体现了先进性与规范化、统一性与多样化、普适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科学定位,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与学生培养质量。
积极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首批试点高校,目前已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等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共建的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也获教育部立项建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3+1+X”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完成除毕业环节以外的本科课程;第四年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环节,四年期满并符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可获得学士学位;从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
辅修专业是我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仅为我校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自我成才的途径,也为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的本科生提供了共享资源。2007年,我校加入了上海市西南片联合办学的高校联盟,目前开设了10个左右辅修第二专业,每个辅修专业的总学分为60,学生修满辅修专业的学分数,即可获得上海市学位办备案的辅修学士书。你在学主修专业学有余力的时候或者你有兴趣,就可以去辅修第二专业,这样为你今后的发展提升竞争力,也为以后向别的方面发展深造奠定一个基础。目前我校设有金融学、财务管理(投资理财方向)、英语、日语、德语、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视觉传达与设计等辅修专业。每年申请的学生辅修的学生约为1500左右。
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毕业生和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与国外大合培养本科生。
去年5月,我校正式颁布《华东理工大学关于修订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与时俱进,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上海高校中首设微专业,并开设个性化任选课程模块,赋予“学在华理”以新的内涵——“我的学习我做主”。
微专业是对原有的专业以及辅修专业的有益补充,以相对迷你精干的课程去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兴趣的需求,并以此更为灵活的方式设置适应新技术、新经济的跨学科应用型微专业。微专业体现的就是专业课程的小而精。相比150~60个主修学分来说,微专业仅有20学分。除去在学分数量上“小”,微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取专业精华之所在,由各专业所在学院自主选取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形成体系。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就可选取其主要的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课程,抓住主干脉络体系。目前,首批试行的微专业共有14个,分别是智能生物制造、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应用化学、应用数学、翻译、工业设计、经济学、法学。覆盖领域广,理、工、文、商、法样样俱全。
除了微专业,学校还专门设置了6学分的个性化任选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所需的除专业课程外的通识课程。如今,辅修专业、微专业、个性化任选课程已构成该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学校不断挖潜教学资源,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配置,提供多样化课程菜单,鼓励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
“双向选择”转专业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发展、强化质量意识、改革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使优秀学生和确有专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我校规定的时间内(一般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我校将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特长,按照一定的筛选规则和程序,满足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具体安排以教务处的通知为准。
吴辉:我校“立足上海,放眼全球”,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创新办学思路,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紧抓国家“双一流”建设机遇,优化布局,积极开拓与世界一流搞笑的合作。目前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开展了合作办学、短期交流以及“2+2双学位”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留学的广阔渠道。学校拥有中法、中德、中奥等7个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国际卓越工程人才。
学校多年来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为学生拓展科研能力搭建平台,目前已拥有1个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5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7个“111引智基地”。引进大批优秀海外师资,聘有以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林加院士为代表的海外名誉教授。近年来,邀请诺贝尔奖得主来校开展学术活动,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并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近距离对话学术大师、享受一流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学术资源。
一种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确定国外学习高校),我校与德国吕贝克科技大学合作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奥地利莱奥本大学合作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今年新增了与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合作的生物工程专业。
另外一种是入学后,在大二或大三结束后进行选拔,选派合适的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简单点说比如“2+2”、“3+1+1”、“3+2”等模式,这在我们招办网站上有简要说明,关于哪些专业、什么类型的培养、项目如何申请,时间关系就不在此一一列举,请大家去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站上了解(网址:)。
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一般是获得我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书,以及外方的学士书,有的项目外方还会颁发硕士书,这要看哪些专业和对方的学校了,不同的培养项目颁发的证书不完全一样。学生申请和选拔主要依据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相关外语的考核成绩等进行挑选。
吴辉:学校全面参加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国已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相关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均被协议国认可)。
2014年8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我国高校中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2018年6月化学专业成为国内首个通过了中俄联合国际认证的理科专业,标志着其办学水平已受到国际工程教育权威认证体系的认可,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考试情况、招生就业等标准达到了国际化的培养水平。这对学生来说,将来毕业了在相关工程领域再申请offer(录用书)或者读硕读博就非常方便了。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10个专业先后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协会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校内专业评估也同时有序推进,推动了专业建设质量提升。
主持人:学校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科技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请介绍一下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上的情况。
吴辉: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商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EHS(环境、健康、安全)(Enviroment、Health、Safety)理念为价值引领,系统构筑了本研一体的LCS(Lab+Club+Shop)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各级各类教学实验室、科研基地(Lab)向学生开放,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师生俱乐部(Club)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年级的深度交流途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客空间、孵化基地(Shop)为学生提供密切对接社会的实训实战平台。
近5年来,共有8000余名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科研项目达2000余项,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约150篇,参与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累计23项,据统计,免试直升研究生的本科生中90%以上有参与各类型双创实践活动的经历。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国红点奖、国际“IF Award”奖、ACM-ICPC亚洲区域赛(EC决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等大赛中屡获佳绩,近5年累计获得国际竞赛奖项56项、国家级竞赛奖项416项和省部级竞赛奖项1283项。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贯彻落实习总“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结合,遵循课程之间、课程与实践之间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规划学科交叉、校企合作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协同机制,贯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科技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如受到习总接见的“泰坦科技”创始人谢应波博士、2016年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颁奖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计算化学团队、2017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木纳瓦尔•木沙、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曹婵、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本科生左子麒“享玩SharePlay”团队、2018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的研究生单毫“上海华航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团队、连年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的华理iGEM团队、2018年世界机器赛上斩获“全能脑机奖第一名”“枕叶脑机奖第一名”“颞叶脑机奖第一名”三项大奖的华理信院代表队等。
吴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9]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继续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贯彻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努力实现“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坚持创新”的工作目标,不断推进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形成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基础,以国家助学为主要渠道,以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以多样化、个性化的奖助学金为激励,以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育系。
学校依托学生事务中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转化为每一项实实在在的资助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品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于1994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上海高校中率先成为“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发展平台。中心积极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在校内超市、报亭、咖啡屋、礼品屋、文印社、物流部、图书馆、食堂、学院设立了20余种固定勤工助学岗位,每学期招聘岗位人数达2000多。此外,中心与校外百余家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2018年,中心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近9000人次,学生勤工助学收入超过1500万元。
我校勤工助学以帮困育人为主导,将济困助学、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就业目标、创业教育、服务师生与社会融为一体,形成了全方位实践育系,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实践平台,在学校立德树人工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学生事务中心给每位新生发放资助政策宣传资料,开通热线咨询电话,对新生进行家访,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报到当日,学生事务中心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预支勤工助学工资以及临时困难补助。2018级新生报到时,学校制作了精美“新生资助卡包”,内含十二张绿色出行交通卡、新生助学金、能力发展卡等扶贫、扶智、扶志的卡片。2018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共计407人。入学后,学生事务中心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政策宣讲、慈善爱心卡发放、免费电脑培训和新生看上海等丰富的活动,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此外,还有助学、校内补助等。2018年在校本科生共1338人享受国家助学,金额近815万元。2018年共有9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费减免。
吴辉: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我校毕业生受到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普遍青睐,来校招聘的单位络绎不绝。近年来,我校的就业率水平始终位居上海市高校前列,8月底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09 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1 年,学校被确立为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高校第14名。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校友中2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涉及化工医药、石油轻工、信息产业、金融商贸、教育科技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就业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2018年我校各专业岗位需求量与毕业生人数之比平均为6.16:1,录用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单位包括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中石化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国有四大银行、上药集团、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巴斯夫、赢创德固赛、阿克苏诺贝尔、德国汉高、液化空气、空气化工、辉瑞制药、强生、拜耳、联合利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兴通讯、华为等知名企业。
吴辉: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比例持续增长。我校是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全国56家研究生院之一。其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或者说保送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我校一般可以达到20%左右。这是免试直升的比例,另外还有经过考试或出国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也正逐年上升,差不多20%左右。2018届本科毕业生有1607人在海内外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4.34%。其中,1138人在国内升学,469人出国深造。
主持人:作为一所理工类院校,是否意味着它的课余生活很枯燥乏味呢?想了解一下校园文化生活和大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吴辉:华东理工大学学生社团一直以其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深刻的活动内涵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奉贤校区共有学生社团100个,分为5大类,分别为思想类、文化活动类、志愿公益类、体育活动类、学术科技类。其中五星社团6个,四星社团9个,三星社团12个。各社团根据自身社团性质及定位,在校园中有序地开展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每年都为华理学子奉献众多精品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大会(华理模联)、民乐专场音乐会(弦之韵乐坊)、创业课堂(MBA商务管理协会)、华理电影节(清风飞扬电影社)、“定格”摄影展(华理视觉摄影社)、假面舞会(艺海艺术团)、街舞专场晚会(So Dance街舞社)、健美健身大赛(健身健美社)、华理社工节(“微笑益GO”社团)等。
学生社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团委社团工作部负责学生社团注册、年审、监督和考核,具体活动开展由所在挂靠学院指导。学校每年开展“社团招新爆棚会”“社团迎新风采展示晚会”“社团风采展示月”“社团游园会”等品牌活动,同时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到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体育节等大型系列活动中,成为广大学生施展才艺、开展服务实践的重要载体。
另外,学校一直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重点依托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外语节以及专门面向研究生的秋韵节等大型专题活动,构建“学习、赏析、实践、展示”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提供舞台。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学校每年举办10场左右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7000余名师生参与观看舞台剧、音乐会、地方剧种等精彩表演。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为目的,为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开辟了新的课堂,现有合唱团、管弦乐团、民乐团、话剧团、舞蹈团、京剧票友会等6个艺术团体。伊卡斯特合唱团自2012年以来每年都应邀赴国外参加国际合唱比赛,屡获金奖、冠军等荣誉,并应邀参加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团市委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舞蹈团、话剧团在各类比赛中屡获奖项。
利用奉贤校区内的通海湖开展龙舟课教学、比赛及相关的文化活动是华理的一大特色。经过10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完整的龙舟梯队,每年龙舟团队在校内校外组织10余场赛事。
“师生相约一小时,通海湖畔叙线月起,华东理工大学以一种小规模、高频度、精致化、强互动,可自由选择的“谈式教育”,打造覆盖面广、主题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操作便捷、吸引力更强的“通海茶叙”文化活动平台。学校教职员工在课后闲暇时间与学生共饮下午茶,师生近距离交流分享,打造“一杯茶”的魅力思政,实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个体化培养,推进育人模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让思想教育变得更加温暖。
吴辉:我就从几个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来说。(1)2019年世界著名的高校教育咨询机构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榜中,我校在中国内地大学位于26名,世界排名第531-540名;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高校第14名,世界排名第251-300名。(2)2018年度“路透社TOP 75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 排名榜中,我校位列国内高校第8位,亚洲排名第33位;(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17-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位列国内高校第22位,排在世界501-600名之间;(4)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我校在中国内地大学位于28-32名,进入世界401-500位;(5)在武书连所著《挑大学选专业—2019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我校综合实力排名第35位,其中教师学术水平排名全国第16位,足以看出华东理工大学教师的扎实水平,这也为本科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辉:时间有限,前面我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了一下华理工大学的整体情况及2019年的招生政策。如果大家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上我校本科招生网上查询。在此,我预祝各位考生在今年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取得满意的成绩,也欢迎大家报考华东理工大学。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今天非常感谢吴老师做客我们访谈间,也欢迎各位考生报考华东理工大学,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