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与聋生的心理健康

2019-07-13 11:01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为体育工作者不仅应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自觉承担这一特殊任务,而且同样负有引导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成长,使之全面发展的重任。尤其在聋校特殊学校里,学生都是耳聋人,因听觉障碍而造成自卑、固执、报复、猜疑、恐惧、从众等不良心理。在素质教育要求下,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更要使得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从而体育教育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的进步,使之不仅通过学习达到健全的体魄,更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公平原则,以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视觉在聋儿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情来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情绪低落。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从而使聋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时有发生。

  听力言语障碍会妨碍聋儿的社会交往,长期的听力言语障碍使聋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于结交同年龄的正常儿童,有的可能因为耳聋而被他人欺负,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能力较低的儿童。在生活交往中,由于种种障碍,他们会感到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他们害怕见陌生人,会选择其他聋儿作为玩伴,这样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从而使有些聋儿产生了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且容易发脾气。

  聋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由于他们听力言语的障碍,在学习中会出现字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问题,加之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等现象,所有这些因难很容易使聋儿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

  对聋儿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引导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聋生的教师,应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理解的学习环境,如同孩子做游戏,进行户外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护。同时,评论网家长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做事的坚持性。

  聋校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使聋生掌握有关运动的基本技术,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以及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补偿运动缺陷,逐步缩小与正常学生的差距,提高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基本能力。树立自尊、自强、自信、和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

  在校学生的情感、意志正处于发展的突变时期,在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及稳定性上都与正常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自身生理上、心理上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的矛盾,因此教师应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劳动。在体育课教学中妥善地依据他们心理发现特点处理好教育工作,促进其身心发展水平,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情绪”与“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情绪”热烈,“兴趣”高时,他们就表现出学动作快、准确,完成动作质量也较高,反之则表现为表情呆板,松散、反应迟钝,即使勉强在做,也是敷衍了事,甚至逃避练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培养,激发学生的情绪。

  目前学生己逐步进入独生子女阶层,有些由于家庭环境条件的改善,各种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进入了学生生活的空间,再加上孩子自身的听觉缺陷,他们极少参加家庭的各种劳动,及其社会交往,所以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意志品质薄弱,依赖性极强;从而使他们地生活与学习中,感到自己与这个环境不能融入,因而他们也往往感到心理压力很重,如果这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受挫,心理、生理及精神上较难承受。而体育锻炼和比赛不仅需要力量、灵敏、柔韧、协调于一体的良好身体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一种勇敢、果断、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自学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学生在完成动作练习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意志。学习目的明确意志坚强,课堂上的表现为精神振奋,迎着困难大胆练习,力争高质量完成动作,失败不气馁。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特别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困难(生理、心理)和外部(环境方面)困难;其次要针对不同意志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在进行耐久跑练习时不仅要传授跑的技术、呼吸方法,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耐力跑的练习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顽强意志品质等。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比赛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志和独立性。在体育比赛中意外情况多,每个在最短的时间里应做出相应判断,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得到加强。让学生的接受“磨练”,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体育不应当是痛苦的,应该是快乐的,虽然体育有过痛苦的体验。

  利用多种形式的比赛,进行分组,分别以动作质量,完成时间,距离长短等为竞争目标,使其相互之间进行比赛,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争取获胜而增强了意志品质的磨练,并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体育活动中谁的节奏快、竞争意识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自强性、创造性、道德感等方面的发展,营造良性环境,身体素质的竞争,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良好个性、竞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以促进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益,帮助学生理解感到困难的东西,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丰富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

  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压制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而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对学生产生健康心理起很大的作用。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也可适当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激将法”、从反面要求等提高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其兴趣,使其以较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巧妙利用课堂中若干细小环节,设置学生心理发展的“路标”,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 建立明确的学习心理定势,知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如,在学生在学习侧向推铅球的一节教学课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到练习中,师生目标一致,有的放矢,学生容易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力集中,并使每个学生都会按各自的特点,按其各自不同的思考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掌握。引导学生注意投掷中的正确身体姿势。又可设计左右手投掷或各种投掷姿势、各种方向的投掷,不仅发展体能,而且促使学生身体匀称健康地发育成长;引导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建立良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又如一个班十来个学生在体育知识、技巧与技能方面往往呈不平衡的态势。此时如果教师在备课、上课中不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则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显得更为积极,自我表现的更为强烈;而身体有某些缺陷或在某些阻碍其运动能力发展的学生,对一些难以达到的目的则会感到无所适从,显然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面临着困难,久而久之,自然兴趣下降,信心不足,厌烦练习,担心考试。过多的焦虑干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导致学生害怕,出现了“恐体症”。

  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中是一杆称、一面镜。师生目标的统一,学生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反复掂量、反馈对照,知道了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变为主动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育的语言、肢体与情感激励下,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并不是先天的个性品质,而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从教学目标为基点,教师主动活泼的课堂讲解、优美规范的动作示范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即时兴趣往往不稳定。关键是要使学生自己的学习(练习)成果,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一般方法和规律,使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是:教学目标过分地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苛求。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而非被动的受体,感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明确,责任重大,这种目标激励,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持久稳定的兴趣,使大部分的学生 都能愉快地、积极地参与练习,使教学效果与秩序达到最佳状态。

  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水平,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总结积累工作经验来为补偿学生的缺陷。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有利于更加科学地全面地取得上课效果,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让聋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勇敢顽强、相互合作等健康的心理状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