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

2019-05-11 10:25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年来,上海体育学院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总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凸显体育特色,全力推进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学校协同推进“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各项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上海市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招收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具有贯穿本科培养全过程和完整创新创业链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结硕果。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兴奋剂检测上海研究院入选上海市同城协同四类高峰学科序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凝聚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引导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重点推进学科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高端体育智库建设成效凸显。“上海体育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成为上海市教委28家挂牌智库之一。参与制定国家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上海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30条。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运动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大力弘扬优秀体育文化。2018年3月,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共接待11万人次。原创校园大师剧《蔡龙云》成功首演,取得良好社会反响。2018年11月,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确立建设凸显本色、富有体育特色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研究高地和思想阵地的主要目标。

  一流师资建设显成效。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分类分层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基于一流体育学科,组建9个一流创新团队,并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创新团队计划。

  “国际上体”建设取得新突破。2018年11月,习总视察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训练中心并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局、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同志作了专门批示。巴新总理访问上海体育学院中乒院。

  2018年获得国家一流学科及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经费到位及执行情况较好,有力地支撑了一流学科以及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基于体育学一流学科,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建立9个一流创新团队。二是推动体育科学研究院实质化运行。三是成立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点打造一流学习空间,包括完成智慧教室改造、体育文化博览馆、综合训练馆、创客空间、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等一批基建项目。校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更新全面启动,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夯实“双一流”学科建设基础。

  围绕立德树人,强化学生思想工作。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工作会议等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本科生以推进体育项目导师制为重点,研究生以创新“导师制、辅导员制、学长制”融合交叉的三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为重点,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我校研究生蔡颖颖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坚持组织育人,中国乒乓球学院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工党支部聚焦育人主业,依托乒乓特色,积极参与“体育强国”课程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国乒乓球队的光荣传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国球的独特气质,把国球所蕴含的优秀德育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力量。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形成了《乒乓球竞赛裁判理论与方法》《运动急救学》等一批典型示范。

  坚持“以本为本”,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贯彻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本为本”意识,建设一流本科。本科教学取得历史性突破,10个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部领域。其中,2项成果获得市级特等奖和国家级二等奖。1个项目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建设项目。高质量推进课程建设,成功获批2门市级精品课程,《运动疗法》《大学体育》2门在线课程上线后获得学生广泛好评肯定。

  整合竞体资源,稳步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原上海体育职业学院实质性并入上海体育学院,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开局良好,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稳步推进,我校师生共摘得世界杯、世锦赛奖牌10枚,世青赛奖牌2枚;雅加达亚运会上,我校学生获得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5枚。

  凸显体育特色,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工作,我校师生首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并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四大类31个项目参加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14个项目获奖,参赛和获奖项目的数量都取得了历史突破。

  加强教师思想工作。以深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一是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推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教师思政工作;二是出台《上海体育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和《上海体育学院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计划(试行)》,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三是专设师德师风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推进学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专项工作,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四是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把师德建设的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将思想和师德考察工作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奖评优过程中,坚持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评价的首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切实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体系建设。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和顶层设计,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制度;规范人才引进程序,优化人才引进流程,建立校院两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快速反应机制和沟通机制,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完善人才准入考核机制,对来自不同招聘渠道、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岗位的人才采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准入考核标准,重视发挥同行专家参与评议作用,增加同行专家的评价权重。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整合分散的人才引进工作职责和公共资源,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的一站式管理服务。

  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建设。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2018年我校7名教师入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依托上海市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工程,逐步建立起了与其紧密衔接的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分别开展国外访学、国内访学、产学研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等培训项目,2018年我校共有13名教师入选上海市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工程。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学校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标杆、学科引领及团队统帅效应,在正高级人才和特别优秀的副高级人才中,选择学科带头人,搭建学术团队,构建学术团队培养体系,通过团队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发展。

  学术创新迈上新台阶。2018年度获得国家科技部专项6项。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体育评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8年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系统PubMed收录,同时还获得中国最美期刊(全国100家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中国2000余本社科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全国24家)以及“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英刊核心期刊等奖项和荣誉。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合作发布《2019中国健身趋势》和《2019全球健身趋势》。

  体育特色高端智库建设成效显著。推动上海体育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建设,1个项目入选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战略研究项目。11项运动等级标准实现职务成果转化推向市场。体育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入使用。我校参与制定国家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上海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30条。

  社会服务能级进一步提高。稳步推进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建设,牵头协同同城6家高校院所成立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研究院,并入选上海市四类高峰学科建设序列。着力推进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数据云平台建设,完成国家教育部委托的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基于全国26万人群体数据样本,面向社会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并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报告卡发布。对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学校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体育局签约,发布《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共同推进体育产业联动发展。

  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活动。围绕时代主题,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紧密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上体复校40周年和中国体育发展的主题,面向全校青年师生和社会大众,成功举办“体育改革路,体育四十人”活动,邀请于再清、许海峰、李宁、徐根宝、姚明等体育界杰出人士走近青年、分享经验和思考。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方式和载体,渗透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上体青年实实在在感受体育魅力,收获人生启迪。

  着力建设高质量育人基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理论课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提升思想课地位,制定了《上海体育学院关于深化思想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计划》以及《上海体育学院思想课特聘教授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体育文化传承传播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由我校担任建设管理主体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2018年3月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接待参观人员11万人次,开展了20余场次特色的“国球大讲坛”“我来挑战世界冠军”等活动。加快中国武术文化品牌建设,原创校园大师剧《蔡龙云》成功首演,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结合蔡龙云先生诞辰90周年,召开师德师风座谈会。举办了《大师之路——上海社科大师、著名体育教育家、上海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吴蕴瑞生平展》。

  国际合作办学迈上新台阶。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的体育教育硕士项目已完成第三届招生。学生参加了国际化能力培养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本科生暑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交换生学分互换项目、研究生境外培训项目、研究生个人访学项目、研究生境外学术会议项目,以及双学位联合培养本科/硕士/博士/项目。我校还接受来自德国、比利时、捷克、韩国、日本及地区的境内外交换生。

  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巴新训练中心成功落成并举办了第一期训练营,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视察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巴新训练中心。2018年6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到访我校,并慰问了在中国乒乓球学院训练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运动员。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年接待了包括新西兰、埃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斯洛文尼亚、英国等2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训人员。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组织了4次训练营和教练员讲习班,承办了国际体育科学大会,邀请了世界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开设讲座,分享交流,全方面参与到乒乓球推广活动中去。

  以党的建设引领改革事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好党委“三大主体责任”。学校不仅及时成立了“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也将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试点建设高校建设任务进行统筹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协同推进,呈现“叠加”效应。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基于“双一流”建设目标,学校在2018年优化校内机构设置,强化顶层设计的引领与规范作用,同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以及一流人才培养,将相关二级学院办学职能进行优化并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突出一流大学育人之本质功能,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社会参与的资源统筹机制。以上海市教委重大委托项目,即“多元主体合作学院运行机制”为抓手,基于国内外高校改革经验,完善相关二级学院运行机制,加强资源统筹与协同,凸显一流大学的社会服务能级。

  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及考核制度。其一,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积极探索人才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处的岗位类型,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其二,创新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年度绩效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

  一是探索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

  二是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引入国际前沿体育教育理念,持续开发、提供与跨文化交流、新兴技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为中国发展成为体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优化调整校园。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和高水平试点建设高校方案,优化调整校园布局,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